贵州唐德律师事务所

法律咨询热线  0851-85864366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及成因

作者:唐德律所,更新日期:2010-12-12 10:46:48, 已有人参与

在犯罪心理学中,环境、心理和行为活动作为三大变量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客观世界是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就是社会上消极因素在一些人不良消极心理因素中能动的反映,着眼于整个社会加以预控尤为必要,但未成年人个体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如反常的人际关系,过高的物质需求,畸形的需要结构,轻浮的生活态度,错误的思想意识,愤世嫉俗,偏执倾向,精神空虚,心理不平衡,承受挫折能力低等又决定了他们对不良刺激内容的选择和消化,如不及时矫治和消除,其直接恶果必然导致各种违法犯罪的发生。犯罪是不良心理的结果及外化,未成年人犯罪不是偶然的,哪怕是激情型犯罪也不例外。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始于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像毒瘤随时可能恶化、扩散,侵蚀着未成年人稚嫩的心灵,损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为违法犯罪埋下了伏机。据有关方面统计,未成年人中存在心理适应不良者为数不少。在初中生中的比例为15%——30%。高中生中为20%—25%。大学生中则为25%—30%。未成年人群体庞大,仅在校学生就有二亿四千万,但未成年人处于社会弱势群体,不良情绪宣泄渠道极少甚至没有,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校学生犯罪增多的重要原因。对这些特殊群体加以诊治,提供“心理医疗”良方,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当务之急。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及成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1、好奇心理和消极模仿心理。好奇,是人的天性。对新鲜事物具有神秘感,在认识上有好奇心理,有强烈的得知要求,是每个社会人都具有的天性。如今开放的年代张扬着个性和自由,社会环境的宽松宽容、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让未成年人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文化现象,但同时也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性解放的观念无孔不入地渗透,让人生观和道德观尚没有完全形成,但生理和心理处于急剧变化阶段的少男少女们无法逃避。未成年人自我意识增强,具有成人感和独立意向,反映在认识和行动上就是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感新鲜好奇,什么都想尝试,好奇心更强,但由于未成年人是我们社会的弱势群体,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期间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加上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其知识面有很大的局限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分不清是非、善恶、美丑,缺乏正确的是非观、法制观和审美观,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和坏人的腐蚀、拉拢和引诱,误入歧途。从未成年人的犯罪经历看,都有一个形成错误认识的开始,到养成不良习惯和出现劣迹直到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发展演变过程。比如在实践中,一些青少年由于对异性,毒品等充满神秘感,好奇心驱使去寻求刺激,再加之自控力差,进而模仿。因好奇模仿武侠小说、碟片中的暴力情节、色情行为而违法犯罪的不计其数。同时,目前吸毒低龄化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和青少年盲目好奇,消极模仿心理是分不开的。比如色情暴力犯罪主要原因是外来消极文化的侵蚀和生理上的早熟,性的发育成熟使其对异性产生兴趣,有一种好奇的新颖感,加之我国受封建思想的长期束缚,对性的科学性和性教育不够普及,难免使一些青少年谈性色变,而在心理上产生猎奇,有的偷吃禁果,有的甚至造成犯罪。昆明市曾查禁一个淫秽录像放映点,100余名观众中在校学生就有70余名。。

2、逆反心理。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逆反心理强烈时期。容易诱发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长教育不当,表现为过于严格、过于溺爱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忍受不了,导致青少年存在如心理极为脆弱、偏执,逆反心理严重等不良心理极为普遍。这个现象不仅问题家庭表现明显,家庭结构健全而教育方法不当导致的子女逆反心理严重现象也越来越多。如溺爱使子女容易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专横霸道,缺乏责任感,社交协调能力差等心理,而对子女不加管教自由放任,包庇纵容,则容易使他们产生孤僻、冷漠、放荡不羁、狂傲自负等不良心理,常常会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满,易和他人发生争执冲突,被坏人教唆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有的来自父母的高压,专制和棍棒,造成少年的自卑、逆反、压抑、焦虑、过分孤僻和对他人充满敌意,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二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造成孩子因学习压力太大而进行反抗;三是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只注重优等生的教育,容易使成绩差的学生自暴自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具有逆反心理的未成年人一旦犯罪,暴力性犯罪就是其主要犯罪类型。有的常常是为一点小事和几句话就吵、打,完全无视他人的生命和痛苦。如大学生郑某只因室友睡觉打呼噜引起口角就持刀杀死两名同学。熊武因心烦就砍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可谓“心病猛于虎”。

3、逞强好胜心理。未成年人在刑法上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段,其危险性源于他们的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好胜,容易偏激,冲动起来不计后果。这也是未成年人中激情犯罪较多的原因。当未成年人生活、学习或社会交往中受到某种刺激时,其心理状态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发生激烈冲突,心理矛盾恶性膨胀,因而其犯罪也带有一定的突发性。逞强好胜心强者是头脑简单,分辩是非能力差的表现,稍被唆使便容易上当,偏离正道,被坏人利用,其犯罪动机盲目、模糊,只为显示自己,证明自己,不考虑后果如何。

4、崇尚暴力心理。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但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一个社会或一类人群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比如说,过去几岁的孩子斗嘴时最爱说“我打你”,现在的口头禅变成了“我杀了你”。在青少年暴力犯罪中,不少精神动力就是出于所谓的英雄崇拜,在他们所谓的英雄崇拜中,孩子们感受更多的是一个人有了力量后就可以得到很多想得到的东西,而且从中能找到自尊感。现代社会对自我实现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不是像有的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只有小部分人才有实现自我的需求,表现在孩子的暴力犯罪中,如抢劫、杀人等,他所想获得的并不仅仅是物质的占有、对他人的伤害,很多时候还有对自我感觉自我力量的肯定。

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愿意,每天都可以在电视上、网络上看到枪杀、武打的暴力场面。现、当代影视作品在不断追求血腥场面极端真实、极其刺激的同时,也使暴力虚拟化了,如今孩子们喜欢玩的电子游戏和网络游戏更是夸大了这一点,现在的网络游戏内容一般都是格斗、射击、打杀之类,在游戏(如流行的反恐精英、暗黑、帝国和魔兽等等)中可以尽情使用暴力,使人们产生了无论多么暴力、血腥的场面都与人类感受无关的错觉,因为在虚拟的世界里没有真实的受害者。游戏中的暴力现象是一种比色情和电视暴力更具危害的社会问题,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自身及他人的伤害,它助长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和反社会人格。这些“电子海洛因”使未成年人很容易把这样的感觉转移到现实社会中来。对刚开始接触暴力内容的孩子来说一般是恐惧,看多了,玩多了,就会有一些孩子觉得兴奋、刺激,再后来,因为看得太多,就麻木了,对再血腥的场面也习以为常,这种麻木的状态其实比兴奋更可怕,说明他对暴力已经非常习惯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就有可能做出类似影视作品、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行为还不以为然。几年前我曾经在路边的垃圾桶里找出过一只被垃圾活埋的小狗。那只狗是一个小孩前一天才买的,他和几个孩子将小狗玩腻了,就干脆把它活埋了事。前段时间看到有报道说两个孩子和另一个同学打架,因为把对方伤得很重,怕事后麻烦,也干脆将其活埋了事。另外,在轰动一时的徐力杀母案中,徐杀死母亲后移尸灭迹,还写字条欺骗父亲说妈妈去杭州“看病”了,并居然照常参加了考试。抚顺11岁的男孩王某在杀害自己的母亲以后的11个小时里,他的父亲没有发现儿子有任何恐慌和反常的举动。当这个孩子在派出所接受警察询问时,一边不慌不忙地编造了一个又一个谎言,一边还若无其事地在各个屋里乱窜。暴力的基础就是对生命的极端漠视,而对暴力的麻木和生命的冷漠到了如此程度,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和悲哀。

5、从众心理。在群体压力大,个人心理承受力小时,采取从众行为而获得安全感,是人的一种自然向往和能动适应群体生活的社会属性——聚群性,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需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未成年人纠合性犯罪的特点从众心理就是基于青少年同龄群体内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从心理上来说人都有合群性,特别是孩子,因此未成年人单独犯罪比成年人少得多。对未成年人来说,几个人在一起犯罪也是有心理依据的:如果单独干,一般胆子不够,一起干会形成“群胆”;还有就是责任分散,使犯罪行为责任扩散,心理压力要低一点。合群后的孩子更希望在群体里能够表现自己,树立自己在同伙中间的地位和形象,为了表现自己够狠够勇敢以及对同伙的忠诚,在犯罪时他们的表现一般会更极端。这就使得团伙犯罪时的暴力程度一般比单独干时更严重。如云南楚雄州19971998年所查获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单独作案的1257人中占42.9%,两人以上共同作案的1675人占总数的57.1%,而其中三人以上团伙犯罪的731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24.9%。未成年人结伙犯罪影响大,连续作案多,危害广,成员的共同心理是:要偷大家一起偷,要打大家一起打,你吸我也吸。从众心理还加剧了团伙犯罪,团伙犯罪助长了犯罪实施时的暴力程度。湖北恩施市公安局红土乡派出所捣毁该乡某民族中学具有黑恶性质的学生组织“太阳帮”。这个帮已成立一年多,其成员均是该校初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有77人,学生们推举的所谓“帮主”竟是该校一初三学生。该学生组织制定了《本团密要》,其中的第5条这样规定:“……在必要时,要出手毒辣。不要心慈手软,不能感情用事。”

6、不正常的消费、攀比心理和嫉妒心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高消费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而未成年人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心理尤为突出,一些意志薄弱的未成年人贪慕虚荣、讲究吃穿、好逸恶劳,但因为自身没有经济来源,负担不起所需消费,在自己的欲望得不到现实的满足时,就会铤而走险,这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盗窃、抢劫、敲诈勒索等侵财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嫉妒是人之天敌”,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嫉妒心理,但关键在于人们怎样去控制自己的嫉妒心,不加控制的嫉妒心,如脱僵的野马,势必带来严重危害。未成年人中由于嫉妒而杀人和故意伤人的犯罪,为数不少。如独生子女犯徐某,历岁,捕前正在初中三年级读书。徐某与同学沈某关系一向较好,只因初二学期末徐某考试成绩不佳,老师便让沈某替代徐某担任了班中学习委员,徐某便产生了嫉妒、孤独、报复心理。

7、报仇心理和反社会心理。未成年人心态不稳,控制力不强,报复情绪浓,受到一些委屈无法承受,遇到一些事情易生妒恨,继而进行报复,使自己的行为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范畴。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易表面化、直观化。在当今多元思维并存,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更加不能正确看待社会腐败等问题,易对司法平等原则产生怀疑,对社会不满,甚至仇视心理,对法律、社会信任度降低。书本教育、教师的教导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反差,使青少年觉得无所适从。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滋生犯罪的土壤。由于社会缺乏有效的主体价值观的引导,社会的道德面貌呈现出某些衰退、滑波的发展趋势,这就使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的形成处于较为严重的“后天失调”的环境中。社会中的拜金主义思潮泛滥,收入差距的拉大和财富的两级分化,使一些未成年人将“不劳而获”的思想合理化,甚至作为犯罪的正当理由。在未成年偷盗犯中普遍认为,“别人家为什么那么有钱,我家也很勤劳怎么没钱,我也要像那些大款们一样潇洒。”“有权有势的人贪污是明的,我们偷窃只不过是暗的,道理也差不多”。在转型社会的文化冲突中,他们由于缺乏正确识别事物的能力,往往视黄毒和暴力渲染为“精神快餐”,整天沉迷在电子游戏机上赌博等。在问及一个未成年人盗窃团伙怎么会想到翻墙扭锁及带手套作案时,他们不加思索地回答:是从电影、电视里学的。

8、自卑或过强的自尊心理。青少年在结构不整或畸形的家庭中,家庭结构残缺,缺乏父爱和母爱导致的孤僻、脆弱、生活心理压力过重,对家庭易产生离心力,极易受坏人引诱而误入歧途。自暴自弃心理。是一种任其自流,心甘落后的消极心理。自暴自弃心理特征:在认识上基本能尊重客观现实,如学习成绩差,家庭或自身生理上有缺陷,也想尽力克服,但却无能为力;在情感上,因常处于逆境之中,养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甚至带有逆反的情绪;在意志上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因而导致了不计后果的行为,为得到心理上的一时平衡,报复社会、报复他人。家庭残缺,教育失当以及社会歧视是产生自暴自弃心理的根本原因。如四川成都12岁女孩小丽因幼时被亲生父母送人,养父母待她很好,她也很活泼可爱,而随着养母的病逝,养父再娶后,小丽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总认为自己是多余的,开始不服管教,常离家出走,浪迹社会并交往了一些不良青年,盗窃犯罪,而她自己却不以为然。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单亲家庭少年成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概率增大。2000年广东省少管所的少年犯中单亲家庭占三分之一,200110月浙江破获的一个少年盗窃团伙,13人中有12个来自单亲家庭。夫妻关系不和,离婚等残缺家庭子女违法犯罪较多与其不良心理是分不开的。

9、“哥们”、“姐们”心理。这实际上是带有封建社会的行帮思想和黑社会江湖义气的一种畸形心理。“哥们”、“姐们”心理的特征表现在:在认识上,把野蛮视为英雄,把冒险当作勇敢;在行为上,谁若触犯了他们的“小圈子”利益,就群起而攻之,进行残酷地报复;在感情上,愿为结拜兄弟不惜两肋插刀。“哥们”、“姐们”心理往往造成流氓斗殴、报复杀人等犯罪,团伙作案居多。不健康的影视片的误导及交友不慎是产生“哥们”、“姐们”心理的主要原因。交友不慎,因为未成年人社会阅历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弱,思维方式带有片面性,在他们心目中往往是以势力和利益来评判一个人,作为交友的标准。结果从吃喝玩乐开始,发展到一人肇事,“哥们”、“姐们”齐上阵的地步。例如王某,17岁,在放暑假期间,结识了一伙无业青年,开始,他同这些人东游西荡,接着见这些人别门扭锁,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并未意识到这就是违法犯罪,而且讲起哥们义气,帮助运输、盗窃和窝赃,成了这个涉及多人、作案多起,盗窃总价值达四万多元的盗窃团伙中的一个名副其实的成员,后被以盗窃犯罪逮捕入狱。

10、自私心理。自私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金钱欲的驱使蔓延,自私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反映了有私欲心的人,尤其是人生观、世界观未成型的未成年人所带有的一种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心理。在商品社会中,钱这一特殊商品在人们心目中开始显得重要,但是有些人受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把钱看得太重,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从而不择手段地抓钱、昧着良心地捞钱,把钱当成生命的第一追求,这些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无疑会产生一种消极影响。自私心理往往导致未成年人持刀抢劫、绑架杀人等犯罪。

编辑:唐德律所
分享到

法律咨询电话:0851-85864366 微信二维码 涉外业务咨询电话:13765191999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851-85864366  13765191999    QQ咨询:104075843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中华中路大十字时代广场南楼(名仕楼)11楼

Copyright © 2008-2022 贵州唐德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

黔ICP备18007903号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0760号